第一百二十章 大舞台(2/3)
入水平更是千差万别。>
有些人为了丰富收藏急于购进一些邮票。>
另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手上会有一些富余的邮票。>
偏偏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期,人们是耻于谈钱的,而是把集邮视为单纯的文化活动。>
用邮票交换邮票还说得过去。>
但如果一手交钱一手货,那就会被别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贴上“唯利是图”、“庸俗市侩”的标签。>
实际上,去年宁卫民不用为生计发愁之后。>
为了买猴票,他就接长不短的到国家集邮总公司这儿溜达过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过来“朝圣”的时候,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自发市场,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大多数集邮者们交易还相当纯粹。>
交流的潜规则,是来集邮公司要带着两本“机动”邮册。>
一本插着显示鉴赏水平的邮票,另一本插着可以与别人交换或转让的邮票。>
真的是只换票,不卖票。>
他只不过是好奇的询问了几种票的价钱,就处处横遭冷遇,没什么人愿意理睬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正因为用邮票交换邮票的局限性很大。>
越来越难以满足集邮者们急于提高集邮水平的愿望。>
尤其没法满足一些比较富裕的人渴望拥有珍奇邮票的愿望。>
所以后来就开始从这些集邮爱好者当中,游离出来一部分人。>
他们专门囤积一部分集邮者特别需要的邮票,也善于琢磨集邮者的心理。>
做些低价来高价走,赚取差价的小生意。>
当然,这样的人在邮市里名声就坏了,直接落下一个蔑称,那就是“邮票贩子”>
真正的集邮者们最为抵触这样的投机钻营行为,会被认为是在搞剥削,是不劳而获,同时还把集邮精神给玷污了。>
但是什么东西都不是单一的属性,偏偏集邮者有时候还离不开这些“邮票贩子”。>
因为“邮票贩子”确实能够让邮票的流动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集邮者更方便的互通有无。>
这就充分地说明,这些“邮票贩子”其实才是真正可以壮大市场的中坚力量。>
所以当宁卫民把集邮总公司的猴票都包圆之后,离开这里仅仅两个月。>
等到翻过年来,他再回来时,便发现这里已经彻底大变样了。>
总公司门口的人一下多了好几倍,那不正规的小市场简直繁荣极了。>
尤其到了礼拜天,简直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犹如农贸市场一般。>
有很多“邮票贩子”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像过去那样,仅仅抱着个集邮册在人海中穿来穿去,寻觅交易的机会了。>
有些人是索性铺上报纸,摆个地摊,当起了守株待兔的农夫。>
那几本集邮册一翻开,花花绿绿的邮票便会映入视线,由不得集邮者不垂涎欲滴马上掏钱。>
而面对如此的情景,别人或许很无所谓,只关注里面的交易内容。>
可对宁卫民而言却不一样啊。>
说白了,就跟当初康术德重新看到鬼市一样,是绝对激动不已啊。>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前世的老本行就是吃邮票、当邮商啊。>
他还记得前世的那个冬天,寒风呼啸,尘土飞扬。>
马甸邮票交易市场里只有摊主儿们在苦苦煎熬。>
那时靠邮市里贩卖胶带谋生的他认定,这个地方是自己的人生苦旅。>
他还记得前世那个春季,春光盎然,鸟鸣花香。>
彼时的马甸邮币市场如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数不胜数的大包小包,数不胜数的人,一沓沓数不胜数的钞票。>
已经开始做黄牛,跟着别人学着揽客的他认定,邮票是自己的人生转折。>
他还记得那一年的秋季,钱币行情全面疯涨。>
停在市场门口的高档豪车一眼望不见尽头,就像在开国际车展。>
奔驰、宝马、奥迪一字排开,猎豹、宾利、法拉利、玛莎拉蒂也应有尽有。>
那段时间,大批热钱没头苍蝇一样的涌入,马甸邮市犹如一台巨型的永不停歇的提款机。>
因为天天能瞅得见自己银行卡里面的存款数字在近乎疯狂地窜升。>
大赚了一百二十万的他又认定,邮票是自己的人生华彩。>
就是这样,没钱时吃清汤挂面,富有时整鲍鱼龙虾。>
他真的算是比较幸运的人。>
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