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破除谣言(3/4)
张嫱的名义捐了十五万,斐翔捐了二十万,他们对记者声称,希望这些钱能在大兴安岭遭受火灾的地方,多种些树。>
越发显得他们两个人成了道德上无可挑剔,饱受冤枉的两朵白莲花。>
冤枉的很,也可爱得很。>
于是当这样的报道见诸报端后,张嫱和斐翔的声誉便迅速有了转机,民间的舆论风向开始转变。>
这还不算,不久之后,借助松本庆子的《李香兰》在京首映式的机会,宁卫民还请全国性最有观众缘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的记者,也给张嫱和斐翔照样来了这么一篇报道。>
相关采访内容和大照片就发表在《李香兰》的电影彩页后面。>
此后,经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套路,他们的人设这才算是完全立住了,让一切不利于他们的言论就此偃旗息鼓。>
有意思的是,经过《大众电影》的辟谣之后,虽然让张嫱和斐翔从饱受困扰的中伤和谣言迅速解脱出来,演出机会和采访机会又多起来。>
但是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却是让宁卫民在事前没有想到的。>
那就是老百姓们看到了张嫱和斐翔的“大方”之后,又忍不住议论起来——像大兴安岭这样的事儿,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个明星肯捐款,其他的明星也不会比他们挣多少啊,难道就装聋作哑?>
于是乎,演艺圈的那些风头正劲者和走穴最频繁者,普遍遭了秧。>
除了刘晓芩这个“惯犯”之外,受牵连和连累的,还有因“西北风”走红的新一代歌唱演员们,和众多的相声演员们。>
他们都遭到了人民群众的质疑,谁让他们挣钱没够,最近就他们蹦跶的欢实啊。>
道德绑架的误伤在所难免,而且还是大范围的群体伤害。>
不过,这就不是宁卫民操心的事儿了。>
只要张嫱和斐翔置身事外,不再成为众矢之的,别的,宁卫民根本不在乎。>
更别说那些人未必就无辜。>
演艺圈是最能争风吃醋,背后下黑手的行业。>
有关张嫱和斐翔的谣言,天知道怎么传播的那么快,那么煞有其事的。>
要说这其中没有人为的因素,没有人在故意推波助澜,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让这帮人自求多福吧。>
宁卫民完全不必抱歉,一点也不用不安。>
但是,他也得承认,像他这么接连不断的出手,也是有副作用的,对他自己也未必就有什么好处。>
这不,见他闹腾的太欢,一直他回来还没来得及拜见的霍司长派人召唤他了。>
见面就一通臭批,毫不客气地痛斥他几大罪状。>
第一,越过自己,私自和电影行业达成重大合作事项,而且谈成了居然还不告诉自己一声,竟然让自己蒙在鼓里长达半月之久。也太目中无人了!>
第二,贪多嚼不烂,干什么都不专心。>
一会儿搞饮食,一会儿搞影视,一会儿去扶植农业,一会儿搞公益性读书社。>
虽然都是好事,可完全没有章法。>
完全就是稀里糊涂一把抓,如此岂能成事?他兼顾得了吗?>
第三,个人财产数量成疑。>
霍司长表示自己就不明白了,他才出国几年,怎么就那么有钱,回来四处撒钱投资呢?>
正经事上也就算了,为了给两个明星正名,居然也舍得花几十万。>
拍一部电影就要花二十亿円?>
这都够共和国几大制片厂全年的拍片预算了。>
由不得要问问他,到底在日本有多少钱,在国外都过得什么日子。>
最后,最关键的一条,是他都要结婚了,请帖怎么迟迟还不送来?>
是不是自己不请他来,他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而面对霍延平如此不留情面,犹如暴风骤雨的斥责和质问,宁卫民瞬间领会了核心精神。>
忙归忙,虽然情有可缘,可自己好像确实有点把领导不当回事了,这才是领导不高兴的主要原因。>
于是没办法,也只有俯首帖耳,赶紧自我检讨,耐心解释说,自己其实是想做出一些成绩再跟领导来汇报。>
可没成想,后面又发生了种种意外,都是必须火速处理的紧急事态,实在不是有意怠慢。>
说完,就奉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和结婚请柬,如此,霍延平才终于有了点好颜色。>
后面的事儿正如宁卫民所料,霍延平没有揪住那些问题斤斤计较,必须都让他给出合理的解释,无非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就是吓吓他罢了。>
但是,霍延平也没就这么轻易饶了他,让他舒服过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