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福气人儿(2/4)
“这里头有的,除了衣裳,你都能收。这里没有的,书籍、报纸、杂志、信件,这样有文字,带画的,你也可以收。至于其他的,咱可一概不收。”>
孙五福也高兴,认为确实简单明了啊。边看边点头。>
第三步,就是宁卫民教给孙五福怎么讨价还价了。>
宁卫民别的不提,只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讨价还价是必须的。>
人家要多少都别认为便宜,别为了省事一口答应下来。>
否则对方就该不乐意了,说好的生意也能吹灯拔蜡。>
其次,要是认为不错的东西,看上眼想买,也别锱铢必较,还得太低。>
说白了,收东西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价钱上吃点亏倒不怕,怕的是人家认为你给价黑。>
不但东西留着不卖你了,下回有好东西也不愿意再找你。>
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还有扯皮的时候,如果谈不拢了,又应该怎么说话呢?>
绝不能说对方要的高了,得这么说。>
“您要的价钱的确不高,可我的接受能力实在有限啊。我还是很诚心的想要和您做这个生意,您就再让点呗......”>
人都是一样的,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感受。>
拒绝也不能让对方不高兴,那才会有接着商量的余地。>
什么是和谐啊?>
双方都情愿妥协一步,那才叫和谐。>
要说这几条可不难学。>
孙五福认认真真记下来,只要多实践那么几次,也就掌握了。>
至于买错了,宁卫民可全不担心。>
他也让孙五福一定别担心,说允许有失误。>
于是四月初,在白玉兰谢幕,粉玉兰争艳之中。>
初步接受完职业培训的孙五福,就在三轮车前挂个“高价回收老旧家私”的牌子,重新走街串巷,成了康术德的同行后辈,一个新时代的“打小鼓”的。>
应该说,要是和过去单纯收破烂比起来,孙五福绝对是鸟枪换炮了。>
他不光三轮车是新的,蹬着省力得很。>
而且衣着干净、体面,本钱也雄厚。>
关键是只收少数值钱的东西,没了体力活了。>
那真是跟逛大街差不多,看看风景优哉游哉的活计。>
但可惜的是,开张之后,头一个礼拜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他还真没收上来什么真正的好玩意。>
归了包堆儿一起说,也就三十来斤的旧书、旧报、旧杂志,十几件旧瓷器,两件旧木器.>
还有一个砚台和一个铜制汤婆子罢了。>
这不免让他觉着有点不好意思,生怕宁卫民觉得他能吃不能干。>
好在宁卫民倒也真的不着急。>
他知道这事儿得慢慢来,得往长远了看,反倒宽慰起孙五福来,让他别灰心。>
而且还告诉他,说他收上来的这些东西。>
其中就那么三五件是民国的仿瓷,有一件道光民窑粉彩碗,和一个红木花架子。>
以当下的行情来说,足以和付出的成本持平了,其他的东西就等于是白饶的。>
这并不能算是亏本,一样有赚。>
如此,孙五福才算得以安心,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果不其然,到了第二个礼拜就真的大不一样了。>
也不知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否极泰来这么一讲>
还是因为孙五福人太老实,应了吃亏是福的老话。>
这礼拜简直都邪门了,孙五福居然接二连三捡着了大漏儿。>
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不但带给了宁卫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他自己也落着了极大的实惠。>
先说这头一遭。>
孙五福啊,居然用九块九就从个老太太手里收了个康熙官窑仿成化的青花大盘。>
这盘子在老太太家里,一直是干什么用的呢?>
是用来养蒜苗用的。>
京城过冬,不是缺少蔬菜嘛,这老太太就好跟家养点蒜苗吃。>
可问题是养蒜苗有味儿啊。>
眼下,老太太的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
这小子的对象,也就是老太太的儿媳妇,特别不喜欢婆家满屋的大蒜味儿。>
就为这个,老太太只能放弃自己的家庭小菜园了。>
当然也就觉着这盘子没了用处,才想要把这它卖掉,换俩钱儿的。>
按说呢,原本卖给谁都行。>
可就因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