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节 世上无难事(2/4)

叔叔阿姨,都只有送些鸡蛋、粮肉或者票券之类的,主要都关照给两个小朋友的伙食了。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地终于也开始改革开放,便民服务也终于可以收钱了,甚至可以下海经商了。

这样爸爸工作之余在外面可以兼做很多活儿,渐渐地也能养家糊口了,而到了初中,妈妈已经读完大学了,又回到厂里工作,在医院里工资也渐渐增长,于是每个月家里不仅不用再找人借钱,还有盈余可以存钱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也搬了厂里分的新房了。

因为人长大了,糖也吃得多了,言羽已经不那么爱吃糖了,也不再痴迷于收集糖纸了。曾经那么稀罕那么宝贝的东西,也就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大堆大堆闪亮的粮纸也就一把火随手都烧了。

不过收集的珍爱的糖纸可以随手烧掉,穷苦时候吃到糖果时甜蜜的滋味却永远留在心间,永远也烧不掉。

其实吃过苦受过饿的人,和没吃过苦没受过饿的人,在心理上一辈子都会有区别。

这种区别无法避免,关键看个人怎么对待及运用。

对有些人来说,贫穷会令他们自卑甚至堕落;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努力,自强不息。

而言羽无疑就是后者。

在言羽看来,贫穷和无知并不可耻,但是明知贫穷和无知,却不愿意用心努力,不愿意勤奋刻苦改变命运,那才是最可耻也最可悲的。

在言羽看来,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能通过自己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改变环境,就会更加幸福。所以在言羽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自卑两个字。

在他看来,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就是没有一分钱光是晒晒太阳玩玩泥巴,生活也有无比的快乐。

所以在他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浪漫,充满了阳光和幸福。

比如单单有一张纸,他就可以折成纸飞机,轻轻一扔,在空中漂浮竟最长可达三十秒,慢慢悠悠飘出好远;

甚至只是一砣屎,他也能从中找出些乐趣。

言羽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之一,就是挖个沙坑,埋一大砣屎进去,甚至邀请小朋友现拉一泡热的拉在坑里,然后铺上报纸撒上沙,看哪个不知情的倒霉孩子会一不小心踩中炸弹遭了殃;

或者带一群小朋友团团围住一砣巨型牛粪,在中间插上几个大爆竹,依次快速点燃后,大喊一声“跑!”喊完了大家才准跑,先跑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随着言羽一声令下,大家如鸟兽散,四处狂奔,跑得稍慢的就会被炸上几块牛屎,而且粘得很紧,不认真洗刷还很难洗干净。

言羽小学和初中都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爸爸”,两篇作文,都得了满分。

作文都写的是父亲言行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持读书,最终考上川大,在成都安家的事。

在言羽看来,自己的作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修辞,能够得到满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内容详实,让很多生活富裕的城里人,能够真正了解,农村的穷苦孩子想读书,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事有未经不知难。

以前言羽整天无忧无虑、瞎玩鬼混,成绩很差,经常挨老师批评,后来慢慢长大了懂事了,有了责任心,开始想努力学习好,让爸爸妈妈开心,也就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压力,知道了要学好考好,殊为不易,想到以前爸爸能在农村艰苦读书也能考得好,就更加不易。

每当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言羽就会想,爸爸在农村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学好,才能给自己创造现在生活的更好的环境,那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好呢?所以遇到困难,咬一咬牙,也就很容易地坚持下来了。

而父亲母亲从小给言羽的教育,就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提倡多劳多得,反对不劳而获。

父亲常说:“志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这是中国古人用来自勉的句子,一直流传千古,意即男子汉勤奋刻苦,自食其力,成家立业,不要依赖祖上的家业,懒惰啃老,坐吃山空。

言羽的父亲身体力行,自己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离开农村一个人来到城里,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兄弟姊妹,自己一个人白手起家,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里成家立业,闯出一番天地,的确也让言羽很佩服。

所以言羽写出的作文发自肺腑,有真实的情感,得到满分也很正常。

那时候,全国上下,所有学校老师都教育小孩子要讲“德智体”,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恨不得个个都能评上三好学生。只要有一门成绩偏科,老师就天天用嘴把刀子挂你身上。

但是在父亲言行这里,却把它修正了,父亲说,爷爷对他说过,对个体而言,其实更应该讲“体德智”。

因为一个人就算思想品德再好,就算再有精忠报国的心,如果他身体不好,失去了健康和生命,那有再大的抱负也实现不了,甚至还会拖累国家和他人。

这句话对言羽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