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豫北战役设想,编并游杂(1/2)
而庞炳勋已年过花甲,身体不佳,经过多年征战对安静的生活非常留恋。这早在他驻守运城时便萌生,由他向阎锡山提出,想兼任一地方性职务,可惜被七七事变的炮声打断。庞炳勋虽然不愿意再在敌后征战,但蒋委员长执意如此,他也只能勉为其难(历史上,他在担任冀察战区司令期间曾三次告病提出辞职,皆未获批准)。在由重庆返回太行山根据地时,庞炳勋曾在郑州、开封短暂停留,与同为西北军出身的孙桐萱密谈过。为了缓解敌后抗战的艰苦和危险,庞炳勋希望孙桐萱能挥军北上,他将率军南下,合击豫北日军,从而与太行山根据地连成一片。为了达到目的,庞炳勋承诺将告病辞职,将冀察战区司令和河北省主席的位置都让给孙桐萱。官职私相授受自然是不行的,但孙桐萱好歹是集团军司令,与庞勋炳相当。只要率兵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庞炳勋辞职,他就是军衔、资历最高的,接替庞炳勋还是很有希望的。在敌后坚持作战是不易,但孙桐萱觉得这也未尝不是脱离国府的分化控制的一个办法。如果真能成为战区司令,自由度肯定有很大增加,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到时候以战区司令的名义,扩展实力,统一军权,消除地方割据,把各地方武装整编收并,给予补给。战时彼此接应,形成军事优势,腰杆也能硬挺起来。而且,孙桐萱想得也挺长远,只要豫西、豫北和太行山根据地能保持联系,形势不利也可率军南撤。而得到杨天风的襄助,不仅在计划中的豫北战役中能有很大的取胜把握,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后,还能得到后方各种物资的供给。所以,孙桐萱既想着能接替庞炳勋,又设定了不少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不满足,他就退一步打算,继续待在现在的豫西一带也行。杨天风并不知道孙桐萱的打算,同属鲁豫皖边区,孙桐萱还是游击总指挥,他是副职,请求援军相助,本就在情理之中。而他和孙桐萱的关系一直以来还算融洽,周遵时率部赶来,他也觉得意外。一路无话,杨天风带着警卫连赶至商丘,与周遵时会面,并给予热烈欢迎。等到了晚上,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刘琛赶来商谈,杨天风才知道了孙桐萱有发动豫北战役的打算。“日军在新乡驻有重兵,又有平汉线联结华北,就是近的,重镇安阳的日军也不少啊!”杨天风沉吟着,对豫北战役并不表乐观。刘琛点了点头,说道:“庞炳勋所部能积极参战,破击平汉线,尽力阻止华北或安阳日军南下。当然,日军第三十五师团确实难打,还需要杨军长大力襄助啊!”杨天风半晌没有说话,他在考虑着方方面面,比如新七军经过湖西战役的恢复情况,日军可能会进行的报复,以及进行豫北战役所需要的兵力等等。按照兵力对比来看,孙桐萱、李铁军的部队,再加上庞炳勋所部,有十二三万人马;对上一个两万多人的乙等师团,还真是没有绝对的胜算。何况,还要考虑鬼子的援军呢!所以,没有新七军的助战,这一仗基本上是打不了的。而经过湖西战役之后,尽管根据地的招兵、征兵工作一直在进行,战损能很快补上,甚至总兵力可能还会再有增加。但地盘扩大了,守卫的力量也需要的更多,能抽出的机动兵力并不是很充裕。杨天风认真看着地图,也意识到豫北战役对新七军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豫北、湖西正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把包括荷泽在内的一大片地区包夹住,形成一个相当有利的作战态势。“豫北战役若能获胜——”刘琛伸出双手,在地图上作了个合拢的手势,“这濮阳、荷泽等地便处于夹击之中,鲁豫皖边区将处于极有利的地位。”杨天风点了点头,但却没有轻易答应,缓缓说道:“豫北战役可以打,但什么时候打,怎么打,还需要仔细筹谋。另外,新七军大战之后也需要休整恢复,武器弹药方面,也需要囤积准备。嗯,总之,是不能操之过急啊!”“确实不能操之过急。”刘琛知道杨天风的脾气禀性,比较谨慎,但也从不虚言相欺,既然说可以打,所说的情况也属实,那就耐心地等一等。“看来,孙总司令对第三集团军的战力还是很有信心的。”杨天风笑了笑,缓和着稍微紧张的气氛,“武器装备,军心士气,从第礼等都是沈鸿烈任命的专员,其部队已被沈点编为保安部队。但这些部队,都被于学忠整编为战区游击部队。这种整编不仅削弱了沈鸿烈保安司令部的力量,而且使沈不得不重新调编所属保安部队。沈、于二人的明争暗斗,自然影响到了山东各地方武装的给养和前途。加上省政府和战区司令部都在微山湖以东的鲁南、鲁中地区,对鲁西、鲁西南鞭长莫及。这些被沈任命为专员或保安旅、团的武装不仅经费短缺,且时断时续,更对沈、于发出的命令不知该如何执行。而在敌后坚持抗战,现实是必须掌握的生存技巧。换句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新七军的崛起,便给这些地方武装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早在新七军光复商丘等地,迫近鲁西、鲁西南之后,有很多地方武装便派人前来联络,希望能纳入鲁豫皖边区的管辖范围,由新七军解决武器、粮饷等问题。天高皇帝远,沈鸿烈、于学忠既管不着,又帮不上,为了前途着想,投靠杨天风似乎是不错的选择。否则,孤立无援只能在三方势力(国*军,八路军,日伪军)的角逐竞争中被打垮消灭。杨天风先至商丘,与刘琛、周遵时短暂见面商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