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清君侧(2/4)

命出使燕赵两国,替吴王刘濞进行联络。

只听常德说道:

“大王,赵王以为一点小错,就被汉景帝削去了支郡,心中十分不满,认为自己罪不至此。”

“回国之后,他也曾说了一些发牢骚的话。不过,他的胆子没有胶西王那么大,不敢贸然召集军士,进行演练。”

“小臣到了邯郸之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赵王说明了其中的要害,终于坚定了赵王的决心。”

“赵王说,冬日长安大雪,人民死伤过半,今春又起蝗灾,这全是因为刘启的倒行逆施,是上天的惩罚。”

“他还说,如果大王愿意举兵,替天行道的话,他一定马上起兵,夺回被刘启夺走的土地。”

“赵国兵力不及吴国,但也能召集十万大军,进攻不足,自保有余。这十万赵王军士,陈兵漳水之畔,最少能够牵制刘启二十万大军。”

吴王刘濞闻言,点了点头。

赵国的势力在二十多个诸侯当中,本就不算十分强大的。

如今,又被朝廷砍了一刀,削去了许多土地,势力就更弱了。

刘濞不指望他能帮上多大的忙,只要他能够在北方捣乱,牵制汉军,给他们向关中进发的时机,这就足够了。

他又问道:“你也去拜访燕王了,他是怎么说的?”

常德的面色有些尴尬,道:

“臣无能,未能见到燕王。燕王府的侍从们说,燕王病重,不能见客,以此打发了臣。”

“依臣看,燕王的态度暧昧,既不想得罪朝廷,又不想得罪大王,因此才称病不见我。”

“臣后来秘密求见了燕国太子,太子称,只要大王兵破梁国,他就立刻举兵南下助阵。”

“到时候,不但燕国的将士会倾巢而出,就连北方的匈奴人也会前来助阵。”

“依臣看,燕国是否会出兵,还值得怀疑,大王不要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他们的心思很鬼,谁赢他们帮谁。”

吴王刘濞闻言,摇了摇头,道:

“可惜了。不过有了赵王相助,我们在北方的力量也足够了,毕竟那里不是主战场。”

他面相群臣,道:“北方的赵王,东方的齐地诸王,都是辅助我们作战的,只要他们能够牵制朝廷的兵力,给我们争取时间就够了。”

“他们那里太过于遥远,我们鞭长莫及,很难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行动。我们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南方。”

“田安,南方的几个诸侯怎么说?”

。。。。。。

这时候,被刘濞点名的田安站了起来。

他是刘濞的心腹之臣。

从刘濞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了,算起来,已经有三十七个年头了。

刘濞对他十分器重。

此次派他出使了南方几个诸侯国,即:楚国、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iquai.o

只听田安说道:

“臣此次出使的第一站,就是楚国。”

“不久前,楚王被刘启问罪,削去了几个郡,因此心中愤愤难平。”

“他也想着举兵,可惜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行动。”

“如今大王前去结盟,正中他下怀,当着臣的面,就定下了盟书。”

“非但如此,他还请了楚相张尚、太傅赵夷二人前来,一同商议起兵之事。”

“谁知道此二人顽固,居然劝说楚王不要起兵。楚王大怒,已经将他们投入了大狱,还说只等起兵之日,就要用此二人的头颅来祭旗。”

“大王,在臣看来,楚王是真心实意要和我们结盟的,这是楚王的盟书,请大王观看。”

说完,他就将一份帛书递给了刘濞。

刘濞接过书信,自信的了一遍,道:

“果然如此,楚王再心中催促寡人尽快发兵,还说他的宝剑,早已经饥渴难耐了。”

田安继续说道:

“离开楚国之后,臣又去了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此三国就没有楚国那么爽快了。”

“他们虽然都是故淮南王刘长的儿子,但是似乎早已经忘了文帝逼死他们父亲的血海深仇了。”

“无论臣怎么劝说,他们就是不愿意和大王定下盟约。”

“淮南王愿意订立口盟,不留文字,称大王起兵之日,他必然也会发兵。依臣看,淮南王素有野心,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衡山王一直和臣东拉西扯,一会说一定起兵,一会又说不能起兵,模棱两可。”

“依臣看,此人也是一个墙头草,若是我们的进展顺利,他就会加入我们,一同征伐刘启;若是我们的战事不顺,他必然龟缩国中,不会有任何的表示。”

“庐江王是三王当中态度最坚决的,他非但不肯和大王订立盟约,还痛骂大王不忠,说要抓了臣向朝廷禀告。若不是淮南王从中求情,臣险些就要死在庐江国了。”

“依臣看,庐江王心向朝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