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送金还乡(2/2)

了数不清的金子时,是个什么样的心情。而眼下,他是多么地需要这些东西啊。修缮王宫得花钱,安抚百姓得花钱,赏赐功臣得花钱,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而我们送去了多少?我记得,那是整整三垛,每垛一千五百块,每块重一千五百两,分装在三艘船上,才刚刚装得下。这真正的是天上掉馅饼呀。

“我知道他为什么哭。”田王说。我忙问,“为什么?”但是他没有说明。

“我想知道,跟你回去的那些人,都是个什么结果。”

黄岩说,崔平带去的二十四人,刘邦都给了封赏,让他们回祖籍,没有老婆的都派了老婆。黄岩带去的三十七个人,在刘邦问道他们的想法时,他们异口同声,都是一句话:放我们入海,去找我们的田王。

他们是:

黄岩,石龙,牛百岁,郑和,姬米,马长劳,刘贵,崔林生,武三月,鲁,田半亩,梁多多,林家根,宋来,宁波,宋江,宋翔,张有余,张小小,徐虎,二牛,吴大,马越岭,郝年,肖向辉,石井华,鲁前,陈满,陈禄来,高山,孟常宁,孟家宝,刘良,郝壮,韩国贵,秦初七,廉根。

田王听到这些的时候,他的眼圈红了:“刘邦这人我还是了解的,你们这样子,他不会高兴到哪去的。”

“是的,刘邦的不悦我是看得出的,怎么奈大家就是这么一个心思,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后来刘邦开出了高价,他说,只要想留下来的,人人封千户候!”

“你们呢?”

“我们一看,刘邦是铁了心不想让我们走的了,于是假装很高兴,留了下来,但是暗地里相互联络,打算等他不注意我们的时候,来个不辞而别。”

“这三十七个人,分别领了刘邦的赏赐,前三个月各自回家,见自己的家人,后来我听说,每个人在家乡都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怎么这次来的只有你们十二个人呢?”我不想往下听,可是还想知道,三十七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众口一词,等到分开了,衣锦还乡,一旦过上衣锒无忧的日子,恐怕就不那么心齐了。在海上漂泊,怎么比得上现在的日子。

“我们约定,等雁南飞的时候,十月初一,就是我们聚齐的日子。然后,我就一天天的等……这期间,刘邦派人多次来看望崔大人,还把崔小姐接到宫里去,一住几天。”

“这是在探听你们的虚实,我知道他就是这个样子,不会放心你们的。”

“是的,有两次皇帝亲自来看望我们,这回他的车驾上了档次,车上也多了金饰,四匹高头大马,一色的雪白,马蹄子个个这么大。”黄岩两只手掐在一起比划着。

“但是我们约定了,十月初一那天,一起在墨岛集合,登船出海,多等一天也不行,我们知道,每天田王会离我们远一点,一天也耽误不得。”

我想到了这三十七个人,身在各自的家乡,与家人在一起,偶尔还要出席乡里四邻的宴请,但是心里在默默地数着日子,抬头看着天上,有没有南飞的大雁。

“我是九月二十那天悄悄出的,崔平大人也想来,让我给劝下了,但是,他把女儿推给了我,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田王闯荡,强过无忧无虑的终老一地。’我们从长安出,乔装改扮,倒也没有人注意我们,行了十天,恰好在十月初一那天到了墨岛。”

“人都到了吗?”

“都到了,三十七人,一个不少,可是,我们的船,在那个里长的手里,三艘大船,泊在墨岛的东岸,每天都有人把守。”

“于是,我独自一人去找那位里长。”

“他怎么说?”

“他说,奉上头的命令,这三艘船不会给任何人,而且,他说,不几日,就会来人接收这些船只。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只好抢船了。”

“你们手无寸铁,怎么抢?”田王问。

这时有人来报,女人国已经在身后了,船队往哪里去。

“哪里宽敞就去哪里。”田王说了一句,又把脸转向了黄岩。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