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太平国的大学(1/2)

“人多了好啊,更能留住国民的心!咱们今年的教育投入,仅仅财政那边的20%,上半年就超过了4000万龙币,教楼和教设备和仪器又都是新添的,不需要走财政,这么一笔钱分摊到几百生身上根本没问题。”王阳明看到那么多的申请高兴道。

到3月份底的时候,太平岛上在校生包括幼儿园和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人,而转的申请就达到了360多份,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和中,申请转入太平国公立大的只有2人。

但申请考取太平国大的申请却有129份,基本上是太平国国民的亲友。太平国公立大的低门槛让他们心中热切,虽然被一再提醒太平国的大会宽进严出,但至少也是大不是,看那规模比国外以及本土的野鸡大要强多了。

太平国的大也是春节前完工的,只是安装的设备和仪器更多,一直拖到了正月二十一才正式开,虽然开时候的人数只有198人,但大的讲师和教授却已经招聘就位了二百多人,即使不算上其他职工人数,老师的人数也超过了生的数量。

但没人觉得是浪费,或许用不了多久,太平国的大就会人满为患。更何况,这些教授讲师大多数都是兼职的,属于太平 国的皇家科院或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平时都是忙着自己的研究,大不过是一份外快或者说一份义务而已。

从大开始,太平国的法规不在限定老师教授的生人数了,也不再是需要老师手把手的单对单教导了。在中打好了基础后,在大需要生们自己来习,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大不需要一开始就分专业,除了少数基础课外,主要靠自己的兴趣,想什么就什么,只要你能通过等级考核就行。可以说这里的大就是只提供一个习的优良地方和一些答疑解惑传授知识的老师。”从本土来的一些生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但没多久他们就被这种放纵思想的教方式吸引住了。

“这里的大更像是进修班,连他们的毕业证都没有强制性要求的课程,没有必须要过的英语考级,也不需要马列,甚至连毕业考试都不需要在大中考。要毕业只有一个要求,有一门课程在考核等级中要达到高级,以及另一门课程达到中级,不会绝对偏科就可以了。”从华夏本土某所三流大随着父亲转而来的邹荣在网上向国内的同夸耀道。

“这么好啊?可惜我们没这个好运!”他的大好友陈佳书羡慕的回道。

“其实来这里上大不算很难!”邹荣忍不住透漏消息道,“你去国内的等级考核。只要你某2项特考过了四级,就可以申请来这里上大了。这边留的费和生活费都比国内低,而且奖金很高。”

“奖金?不是不考试吗?”陈佳书问道。

“校内有考试的,这相当于等级考核前的练习,毕竟大需要为他们的名声负责,只是考不考随便你自己选择,不做强制性要求。但只要过了相关分值都有会不同等级的奖金,而且很丰厚,很容易就能把费和生活费赚出来。”邹荣解释道。

“真这么好?我真想去试一试!”陈佳书心中微动,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

如果是欧美的某个大,即使是野鸡大,混一个凭也可以回来炫耀一番,甚至借此找一个工作,但是太平国这么一个没有被华夏本土承认的微型国家,凭的作用很值得商榷。在凭大兴的华夏本土,太平国这样的大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即使太平国的亲友报名而来的,多数也是考取国内大没有录取,最终才选择了这里。不过2个四级几乎和申请成为太平国平民条件一样的门槛也容易把他们再挡回去。他们唯一的希望在于等级考核不限门类,不限于他们不擅的专业课考试。而且成为太平国平民的申请可能会被驳回,而上大的申请不会。

如果是太平国平民,只需要有一项四级就可以正式申请入去进修,费也低得没人会在乎,甚至免费去旁听也没人管,反正最终都将是以等级考核为准。不过,太平国大不是救济中心,外人却不能白白享受到太平国的教育资源。

“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李庠虽然有钱,但却不能这样大把的撒钱来充当好人。太平岛就这么大,教育资源有限,李庠急需的是培养自己的人才,而不是做善事。太平国唯一的一所公立大,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太平国国民素质而设,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自然不会轻易降低门槛。也就吸引不到太多的外人来上这个太平国公立大。

但今年春节后,太平国的公立大中却有120名来自华夏本土的大生,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就直接入,甚至还早早的给了每个家庭不少于十万人民币的补贴。

为了尽快培养出相关人才,李庠也直接在华夏本土基础更为扎实的那些优秀生源上下手。

通过各种基金会和各个消息渠道,李庠的人才机构早早就跟本土的近千名家境贫困但品兼优的生接触,十万元的冲击家庭补贴冲击和成为太平国公民带给家庭的各种优厚福利,让很多人心动了。最终择优录取确定了120个目标。

选择太多人数出国,很容易惹来本土特殊部门的关注和干涉,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