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衣锦还乡(3/4)

人揪住了小辫子。

邸报上张威列举的数据很清楚,俞明家境一般,五年前不过良田百亩,为何五年之间变成了二十万余亩。

这种弹劾,一般情况下皇帝都是压下来,顶天了派人去暗查。内阁次辅的名声坏了,对于整个政府的形象,也是极坏的影响。但是现在就是上了邸报了!

喜欢读史书的孟觉晓,一下就意识到,皇帝动手剪除茅调元的羽翼了。内阁要生重大的变化了。如果不出意外,内阁辅臣里面会有周致玄的位置。估计,这个消息,孟觉晓从家里动身上任的时候。就能收到。

程晓送邸报的行为,无疑是为了示好。孟觉晓想看邸报不难,及时的把最新的邸报送上,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行动后面的意思,意味着“状元公,程某心里可是有您的。”

邸报上还有一些人事调动的消息,这些孟觉晓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来。邸报上称,皇帝在朝会上已经下令监理司去江西查俞明,这一次俞明看来是做不下去了。孟觉晓甚至以为,张威弹劾俞明的材料,就是

监理司是一个很特殊的部门,圣祖李煜在位时设立的一全部门。指挥使的级别不高,只有三品,但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遍布全国每一个州府。

设立这个机格时,李煜亲自给监理司题字“监理民声”。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机构没有缉拿权,这是区别于明朝的锦衣卫的一个重大标志。但是即便明朝有锦衣卫的存在,吏治问题也没有彻底的能根治。

对于这些,孟觉晓作为一个穿越者,非常清楚根子出在哪来,但是他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的往上爬,一朝大权在握时,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宣城县令高仁辅接到程晓的快马报信,立刻率领县衙主要官吏和县城的一干士伸,出城五里迎接孟觉晓的归来。离开宣城的时候,孟觉晓见到高仁辅,还要很恭敬的行礼,回来的时候高仁辅却要出城迎接,不能不说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难以预料。

当然了,高仁辅也可以迎接,毕竟孟觉晓不是直接上司。但是不接,就是破坏规矩。破坏规矩的人,在官场内是没有市场的。破坏规矩的人,就等着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县城,等着上司没事就给你穿小鞋吧。

当然,历史上不是没有破坏规矩照样升官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太特殊了。这个人是明朝的海瑞!准确的说,这个人不能算正常人,孟觉晓觉得海瑞值得尊敬,但不值得效仿。对于一方百姓而言,有一个清廉的上司是运气的,但前提是这个上司也要有能力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如果这个清廉的长官带着大家过穷日子,换一个有点贪但是能给大家好日子过的长官,百姓还是很容易做出选择的。

孟觉晓的标准,无疑不是海瑞!这不等于说孟觉晓要靠贪腐财过好日子!孟觉晓有自己的一套,只是这一套现在还只是一个萌芽或者说是一个雏形。清廉不等于能力。决策性的失误,比贪污带来的危害更大。

放下邸报的孟觉晓在思索着,在这么一个历史环境下,自己的道路该如何选择。

前方的锣鼓声,惊醒了一路沉思的孟觉晓。远远的看见迎接的人群,孟觉晓受欢迎的程度,先感染的是一干下人。庄小六在马背上不自觉的挺了挺胸膛,其他几个人也都不自觉的收拾了一下衣衫,免得丢了主人的脸再。

孟觉晓远在半里地外,便下了马车收拾衣衫,特意让珠儿整理了一下,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才步行往前。五里亭里的迎客们,看见这一幕并没有上前来,而是很有耐心的等着孟觉晓往前移动时,这才由县令高仁辅带头迎上前来。

“孟觉晓拜见老父母!拜见诸位乡亲!”远在十步之外,孟觉晓,便摇摇拱手长揖!状元公无疑可以摆架子。别人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这样名声就不好听了。

孟觉晓的低调,无疑打动了高仁辅和一干前来迎接的士伸们!一时之间赞誉声无数!

高仁辅到是不客气的接受了孟觉晓的先行之礼,这是他应得的。等孟觉晓礼毕之后,高仁辅才整了整衣冠,恭恭敬敬的行礼称:“下官拜见大人”。

其他人见状,纷纷跟着要行大礼!

“老父母!使不得使不得!”孟觉晓哪里肯让他行这个礼,不然之前的功夫都白做了,赶紧上前去,伸手扶住高仁辅道:“老父母!诸个乡亲父老!折杀觉晓了!”

孟觉晓又是连连拱手,丝毫礼数上的不足都没有。阻拦了各位的大礼后,两下里又是一番客气寒暄之后,喧天的锣鼓鞭炮声又响了起来,队伍往县城浩浩荡荡而来。

孟觉晓再一次被推上高头大马,披红挂彩的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一次孟觉晓没有客气,再客气就是矫情了。

县城的乡亲们对于孟觉晓,无疑是真诚的高兴和敬畏,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人出来沿途迎接。抛开孟觉晓是本县城的荣光不说,单说有一天家人跟孟家的人说,“炽。在状元公荣归故里的时候,没有出城迎接啊。”呵呵!

队伍到了城门前时,迎接的戏码达到了**!孟尤氏一身盛装,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