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冬日里的烈火(2/4)
是一群怪物豪强的政策呢。
当然,这样的政策绝对不会令那些喜欢囤积居奇的商人满意,可是还是那句话,乱世用重典,如果那些商人敢于跟李书实对着干,李书实不介意让那些商人尝尝国家社会主义的力量,而如果那些商人敢于动用武力,李书实更是不介意为自己的国库私产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
至少那些来自并州的世家豪强已经充分领略了李书实的强硬,所以他们只会顺从李书实的政策,然后根据自己的损失与李书实商谈新的利润增长点——之前不论是煤炭的开采还是棉花的种植亦或是羊毛纺织的普及,并州的世家豪强已经在一轮轮博弈中习惯了李书实的风格。
至于那些还不熟悉又打算反抗的。已经被拴在了李书实战车上的并州世家豪强也会帮助李书实向那些人举起屠刀,而这也是为什么任何的势力都必须建立起牢固的核心统治层的缘故。
至于最后两条,则是互相配合。为了能够让新钱更快推开。
李书实觉得基本上这些政策可以保证政府将市面上已经丧失信用的荚钱和小钱回收,并在这次回收中赚取一定的利润。再通过大钱的发售同样赚取大量利润,这样便丰富了国库,但因为价格得到了稳定,适应了新钱之后百姓反而不需要担心第二天钱就变得不再值钱的问题。
而这也是为什么李书实敢于发行大钱让货币贬值,因为关中地区已经让董卓发行的各种各样劣质钱币所扰乱,物价更是一日三变,关中百姓已经对旧有的货币体制缺乏足够的信心。
唯一支撑那些货币流通的,只不过是一种习惯使然。和人对于新生事物本能的抗拒。
事实上最开始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大商人便利用这种心理对新发行的货币展开阻击,他们以种种理由进行阻挠,大肆宣扬新币掠夺民财,甚至准备来上一次“劣币驱逐良币”的运动。
其实李书实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家伙除了某些见风倒的笨蛋之外,大部分人都算得很清楚,因为荚钱兑换五铢的比例很低,这些商人和豪强显然是会损失很大部分的利益,他们或许并不是完全打算抵制新币,只不过是想要用这种方式迫使并州牧府降低兑换比例从而得到更多利益。甚至有人借钱。有人私底下收购了不少荚钱和小钱磨刀霍霍打算大赚一笔。
不得不说东汉年间,世家豪强在地方有着相当的权威,虽然李书实已经进行过梳洗。但是依然有不少郡县对于新钱采取抵制的态度,若不是在长安新钱得到了部分的认同,或者说为了并州牧府的脸面而不得不予以一定的认同,或许情况将会更加的糟糕。
只不过随着其他配套措施的实施,当百姓得知官府只收取五铢钱而拒收荚钱和小钱,市场上主要的商品也以五铢钱为标准进行了定价,任何不执行定价区间的商人都将会遭到处罚,百姓对新钱的热情很快便被激发了出来,让那些豪强商人的抵抗变成了无根之源。
最后。根据已经调查好的情报,主管此事的沮授很是不客气的大开杀戒。算是给这一次小小的风波划上了一个句号,而关中百姓也在发现物价得到稳定后。愈发的支持新的货币政策。
随着新币不断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这种制作精美,篆文大气美观,外沿还有仿制成本极高的细小锯齿的新币甚至被外地前往并州牧府治下的商人所追捧,开始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
之后,并州牧府又根据李书实的想法,再一次发行了币值较大的金币和银币,而这种正面是币值和年号,背后是汉帝刘协头像的贵重货币已经不再是传统五铢的外圆内方,便于用绳子拴在一起的货币形制,而是一整块完整的没有任何孔洞的圆形金属货币。
这种货币币值极大,几乎不可能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其主要作用在于方便大额交易的清算。
只不过因为比起铜料,汉朝金银更加紧缺,而汉朝的厚葬习俗又增加了这种紧缺情况,所以不论是金币还是银币暂时都只是作为辅助大额货币存在,很难主宰流通领域。
所以只希望未来商人们能够通过丝路将更多金银带回国内,反正这年头李书实是不害怕并州如果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若是真打起仗来说不定还能开疆拓土呢。
另外,李书实还借着这一次的币制改革的机会,利用那些兑换新币的兑换所,建立起很多可供货币存取的钱庄,除了普通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的存款业务外,最为重要的便是钱庄与钱庄之间进行的异地汇划业务。也就是说商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大额资金的运输问题了。
反正这本来就是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晋商们得以名震天下的“利器”,如今李书实提前用了出来,虽然有些盗版侵权。但总算也还是没有脱离了三晋大地吧。
只不过这项业务还属于草创阶段,李书实纵然能够提出一些经验。但治下的商品流通也远还未达到对这项业务极度需求的程度,所以这项超前的“发明”在初期注定不会有太多收获。
当然,这一场“货币战争”也不是没有留下一些余波,因为李书实这一次的边塞之行,再加上在这次“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