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相惜(2/3)


贪图张名振的平冈军,害怕一言不和,白白便宜了周明磊的这点心思一旦被人说破,郑成功很是有些不痛快,虽说采纳了黄梧的谏言,但其后,他只是与幕僚冯澄世、潘庚钟等商议,再也不咨询黄梧了。

一开始,不要说朱以海,群臣就不能答应。他郑成功想干什么?宗正之名,真是笑死人了!但,没有粮饷,加之丢了舟山,士气空前的低弥,竟出现了成队成队的逃兵。

此时,朱以海很明白,自己不表态,叫人家做臣子的如何开口,于是,又是一番唇枪舌战,算是朱以海力排众议,总算答应了郑成功的条件。

等朱以海一到厦门,就被郑成功脚不沾地地送到金门岛荣养,反倒把张名振等一干人马留在了厦门修整。

郑成功初见张名振,很是嚣张,也不让座,大大咧咧地说道:“汝为定西侯,数年间所作何事?”

张名振楞着脖子,不客气地说道:“中兴大业!”

郑成功从鼻子里重重哼了一声,“安在?”

“安在!济则征以实绩,不济则在方寸之间耳!”

“方寸之间?方寸何据?”

“在背上!”说着话,张名振也不解衣,双手一较劲,呲的一声就将上衣扯成两半,露出厚实的前胸。

张名振一转身,“赤心报国”四个大字,每个字长足有一寸,深入肌肤,由于时间久了,鲜红se早就褪为暗红se,饶是如此,落在世人眼里,还是一般的振聋发聩。

郑成功愕然良久,满脸羞愧地起身离座,一揖到地,悔谢曰:“久仰老将军声望,复不敢相欺也!”

从此,张名振在郑氏军中声望鹊起,郑成功每每相见,都是待若上宾。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成功虽然越发敬重张名振,但他真真亲厚的却是张煌言。说起来,两个人很是投脾气。当初,郑成功军容甚盛,每每有心吞并他们。张煌言总是以平冈军为鲁王禁卫,不容他人染指。后来,两人相见,张煌言深知千穿万穿,马匹不穿的道理,一上来就狠狠地夸奖起郑成功,“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

一句话,正搔到郑成功的痒处,唬得他也回敬道:“侍郎始终为鲁,岂与我异趣哉?”

张煌言笑了,他那句话,暗含之意甚多,没想到郑成功竟只理解了字面,不过,能知道他们所奉不同,从此断了吞并自己这支人马的念想,也是好的啊!

郑成功笑得也很灿烂,他早就打听清楚了,对面这个号称他们鲁系的智囊,只要和他交善,才有劝动朱以海自行宣告撤出监国名份的把握。远在桂林的周明磊早就向他许诺,既然孙可望受封秦王开了先例,只要自己立下逼迫鲁王自动撤除监国的大功,将奏请朝廷赏给自己一个两字郡王的爵位。

这可是王爵啊!这让这位嘴上不说,心中对功名很是热衷的年轻人如何不为之抓狂。郑成功连名字都替自己想好了,取长寿平安之意,就称延平郡王好了!

于是,俩个各怀心思的当世英雄相视大笑,最少表面上看来,两人从此成了莫逆之交,但这历史的真相,除去几位当事人,又有几个能明了呢?

历史进入顺治七年以后,随着山西大同的失守,南明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连丢失了九江、舟山这样的战略要地,可奇怪的是,清廷弹冠相庆倒也罢了,桂林的南明朝廷也是喜气洋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朱由榔高兴,主要是因为朱以海就要撤藩了,如此,天下归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再无人可以撼动了。而明磊不以为意,那是因为九江根本就是他让出来的。

当时,一听他说要撤出九江,所有人都不干了。逼得明磊只好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了。

“你们也不想想,我们扼守九江,死死卡住了襄阳、岳州与安庆、金陵的联系,想什么时候紧一下,就能紧一下,这是清军所必救的。

你们算算,这才多少时间,我们已经打退了清军两次围攻,如果这样下去,清军一有力气,必然还要再来攻打,可以说是不死不休之势。长此以往,不就又变成我们独自扛住清军的全部力量了?

那我们招来大西军,笼络郑成功,还有什么意义?

我盘算着,经过这些时ri的折腾,鞑子再想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三路进攻,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么,在孙可望、郑成功和咱们之间,他总要拉一个打一个吧?

郑氏有他父亲在beijing这层关系,咱们和受清廷宠信的汤若望神父有些渊源,怎么看,守着永历帝的孙可望都最有可能成为清军的打击对象!”

“大哥,你说的是不是太武断了?这等军国大事,岂是凭人熟就能决定的?”

“那好!尔等好好看看天下的形势,我和郑成功最多只是一面受敌,唯有孙可望,北面是平西王吴三桂,东面是定南王孔有德,能受到两面夹击,让你选,你会攻击哪一个!

所以,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行的这是驱虎吞狼之计。如同太祖皇爷,我们多积粮草缓称王,待到天下有变,也好一战而定天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