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区别对待(1/2)
第一卷风雨飘零>
皇上这是什么反应,王应熊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至于啊?>
六部之中,刑部的权柄并不算重,再加上皇上重开厂卫之后,地位愈发一落千丈。>
可以说这个位置就是一个鸡肋,根本无关朝堂大局,这也是他和温首辅没有全力去争夺的原因。>
难道皇上因为他是东林党人?>
“他有什么功绩?”>
片刻过后,崇祯皇帝抚着额头,幽幽问道。>
无语,真的很无语。>
这个废物怎么突然跑出来了。>
这让崇祯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
因为,这让他想起扬州十日和几十万被屠杀的百姓。>
“功绩倒是平平,只是居官廉洁勤慎,故而臣和温首辅没有阻止。”>
王应熊长叹一声,实话实话。>
看得出来,皇上不喜此人,他们做错了。>
怎么处理这个废物,崇祯皇帝此刻也正在头疼。>
对于史可法,崇祯皇帝是这样认知的,对他誓死不降建奴,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
可是,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倒是蠢事干了一箩筐。>
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直到建奴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建奴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
然后,就是汉人浩劫开始。>
每件事情到了他手上,他可以保证给你办砸了。>
一句话,此人是文人误国的典范,废物一个。>
崇祯皇帝不敢用,用不起,代价太大啊!>
“着吏部让史可法致仕安享晚年,朝廷每月依旧发放俸禄。”>
想了半天,崇祯皇帝终于决定,对这个“民族英雄”进行闲养。>
偌大的帝国,养几个闲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是朕厚道啊!>
“臣遵旨!”>
王应熊口里应答着,心里却暗自苦笑,让一个三十多岁年富力强的人安享晚年,皇上这是什么套路?>
致仕后却依旧发放俸禄,难道准备以后起复使用?>
真是君心难测!>
“工部尚书一职由南直隶户部侍郎毕懋康担任,毕懋良任工部兵仗局管事。>
至于刑部尚书一职,爱卿和温首辅拟定即可。”>
崇祯皇帝打了一个哈欠,随意的对王应熊吩咐道。>
如今,人事权崇祯皇帝算是牢牢掌握在手里了。>
自己口谕,内阁拟旨,司礼监批红,吏部任命,一条龙下来酸爽无比。>
再也不要在朝会上去扯皮。>
现在,崇祯皇帝又打算把刑部搂在怀里。>
如此一来,加上厂卫,相当于公检法都在手里掌控着,抓人、刑讯、判决都由朕说了算,就问谁敢不服?>
王应熊闻言大喜,皇上这是让他们决定刑部尚书啊!>
作为政治人物,谁的夹带里没有点货?>
见皇上有点困乏,王应熊俯身告辞离去。>
崇祯八年十月的京城,迎来大明天下豪杰,原本六年一度的武举提前两年开始了,俗称恩科。>
武举考试的重点,是武艺。>
所以,这次武举由兵部主导,礼部为辅,和科举考试并不一样。>
当然,这也是崇祯皇帝坚持的结果。>
而且,崇祯八年的恩科武举大开科禁,不论出身,只凭本事。>
不管是微末小吏,还是边军士卒,甚至是三教九流,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参加武举考试。>
因为这样,这次参加的人数特别多。>
八千多武人涌入京城,经过半个月的比武考试,终于评出了高低,排出大榜,共计有三百人荣登武进士。>
而落选的其他武人,京营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丰厚的饷银,极高的待遇,最终让七千五百人选择留在京营。>
崇祯八年十月十日,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礼部尚书周廷儒的带领下,三百名武进士和文科进士一样,走正门,进入了皇宫大内的武英殿,参加由崇祯皇帝亲自主持的武举殿试。>
这是华夏历史上的头一回,意味着武举和文举并驾齐驱,也是崇祯皇帝打破大明文尊武卑的开始。>
其实,在崇祯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