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明的土地,只有明人(求自动订阅)(1/2)
第一卷风雨飘零>
对洪承畴的使用,崇祯皇帝可谓煞费苦心,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可以说,在深宫的夜晚下,不知耗费了多少脑细胞。>
首先说说地方,陕西、甘肃、宁夏,这是洪承畴三边总督职务的由来。>
其中,陕西这个地方,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主要集中在关中、汉中一带,其他地方多是黄土高原。>
很贫瘠的那种,入眼之处全是黄土,连植被都很少。>
特别是陕北更是干旱荒凉,适宜屯垦的地方少得一波逼。>
偏偏这样,从天启末年开始,经年无雨,全陕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产生一百多万灾民。>
这是叛军天然的兵员,也是动乱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陕西这块贫瘠的地方养不了这么多人。>
既然如此,那就要移民。>
而纵观整个大明,江南地少人多,中原正在战乱,西南同样贫瘠,开发大西北就成了崇祯皇帝的选择。>
当然,那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开发河套平原。>
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历朝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也叫塞外江南。>
别说养一百多万人,开发好了,养上千万人都没问题。>
只是,这地方有一个问题,临近边关,和漠南蒙古交界。>
所以,这里的人成分比较杂。>
也就是异族多。>
其中尤以鞑子和包着头拿着小本本念经的异族居多。>
这不行,需要改变人口结构。>
大明的土地,是汉人老祖宗流血打下来的,必须以汉人为主。>
谁流血,谁牺牲,谁享受利益。>
这就是崇祯皇帝最朴实的观点。>
只是,改变人口结构不是单单移民这么简单的。>
这需要流血。>
所以,崇祯皇帝翻遍夹带,觉得只有狗汉奸洪承畴最合适。>
洪承畴这人嘛,能力方面就不说了,崇祯皇帝觉得,事情交到他手里错不了。>
可这,并不是崇祯皇帝选择洪承畴的唯一原因。>
要讲能力,老孙头、卢胖子、温奸相,还有大明第一个五省总督陈奇瑜,都不输于他。>
但他有一样本事却是一枝独秀,杀的人最多。>
只不过,他杀的都是汉人。>
罪孽他一生是洗不掉了,只能弥补。>
用异族的鲜血来弥补。>
可是,辽东崇祯皇帝是万万不敢让他去了,怕出事。>
剿匪嘛,哪里同时需要三个杀神?>
这不是浪费吗?>
那么,只有让这个屠夫去西北将功赎罪了。>
府衙密室里,洪承畴独自一人看完天子私诏,立即领会了崇祯皇帝的五点精神。>
其一,开发河套可以缓解陕西人多地少之困局,对叛贼釜底抽薪,有利于剿灭叛贼。>
其二,趁机将河套富饶之地收归大明,并准备扩张。>
其三,借机拿鄂尔多斯练兵,以备建虏。>
其四,分化瓦解漠南鞑子,让其为大明所用。>
其五,大明的土地,只有明人。那不是明人,就要清除了。>
“开发河套,移民屯垦实边,从根源上解决民乱之源,实乃利国利民之大事。>
一举数得,天子圣明呐!”>
洪承畴手里拿着天子私诏,嘴里喃喃自语,赞叹不已,整个人视野大开。>
河套这个地区,洪承畴作为三边总督自然不陌生。>
沿河两岸全是平原地带,河湖遍地,水利方便,简直是天赐的一片福地,加上地广人稀,正是募民屯垦的好地方。>
不用两年,那里就是一个鱼米之乡。>
而且,不用靠天吃饭。>
因为,那里有黄河之水灌溉。>
至于杀人,他倒没怎么放在心上,对他来说,小事一桩!>
兴冲冲的跨出密室,洪承畴一脸春风,对正在等待的众人得意说道:“皇上妙计,叛贼休矣!”>
卢象升一脸讶然,急忙问原因。>
洪承畴把不能说的留在肚子里,向众人一一列举开发河套的好处。>
“大赞!皇上真乃圣明之君!>
民从贼,多起于饥寒;兵从贼,多缘于缺饷。>
军、民之所以跟从叛贼,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法活下去了,抚治的根本,还在于要让民众可以有活路。>
如今,终于可以彻底解决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