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讨回公道(1/2)
第一卷风雨飘零>
其实,认真说来,高时明这话没毛病。>
京营是勋贵的自留地,他们的子侄皆在京营任职或者挂职,那里确实有许多他们的老部下。>
可惜,这有什么用?>
又不是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的真正军人?>
说是老部下,不过是一群混吃等死的仆人罢了。>
崇祯皇帝丝毫不怀疑,勋贵们这些所谓的老部下,在曹文诏手里就是个渣渣,根本不敢反抗。>
甚至,巴结还来不及。>
因为,整顿京营,原本就是对普通将士有利,针对的只是勋贵。>
此次,李邦华和曹文诏二人负责重整京营,李邦华主要是在粮饷器械方面下功夫,曹文诏则负责裁兵选将。>
一个负责文,一个负责武。>
他们都是一根筋的人,尤其是曹文诏,这是大明第一平头哥,敢惹事,不怕事,做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刚刚进入京营尚不足三天,立马朝京营一向惯有的占役、虚冒开刀。>
占役就是士兵为勋贵诸将免费服劳役,家里大小好事以及田里农活抢收等,必须一件不落的帮忙。>
至于酬劳嘛,不提也罢!>
他们都是活雷峰,能继续留在军营就是最好的酬劳。>
一个小营中这样的士兵能达四五百人之多。>
并且还有卖闲、包操等诸多弊端。>
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多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己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
曹文诏一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加以清查,收回占役士兵一万多人,清出虚冒两万余人。>
这些,曹文诏是奉旨行事,勋贵们虽有怨言,可他们活生生的忍住了。>
可下面的将士,那真是暗自高兴。>
毕竟,没有报酬的活雷峰做久了,实在很累。>
曹文诏做的第二件事,是裁兵。>
三大营兵力名义上有十多万人,可有一半是老弱之人。>
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报加,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的。>
曹文诏对各营士兵都亲自加以考教,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为正兵,全部扫到辅兵序列。>
就这样,才堪堪从三大营中选一万名正兵,七千名壮丁,他们的军饷比辅兵多一倍,一个月三两饷银。>
但就算这样,其实在平头哥曹文诏眼里,他们也是一些虚弱不堪的士兵。>
而辅兵中的多数人,曹文诏下令,每个把总手下五百士兵,每半个月自行从中挑选五个人。>
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下,力气必须在二百五十斤以上。本领必须是能弓箭火器,每个月选送两回,添补正兵、壮丁的缺额。>
这样一来,要想留在京营,就必须人人都要努力了。>
这些底层将士的事情,勋贵们虽然损失了部分利益,但还可接受,他们再忍了。>
问题是在选将这块上,他们实在忍不了了。>
三大营下边领六名副将,往下又分为三十六营,军官共计有三百六十六人,基本都是勋贵子弟担任。>
毕竟,这是勋贵子弟往上爬的唯一机会。>
在地方上,没什么油水升迁又慢,谁去啊?>
去边关,两样倒是齐全,可他们不敢啊。>
那可是要拼命的地方!>
自家明白自家事,这些公子少爷,哪个不是各自勋贵府上的心肝宝贝?>
于军旅上,又能有什么本事?>
而平头哥曹文诏在入主京营半个月后,颁布了月底将领考核命令,通不过者,一律奏启皇上裁决。>
这就让人憋屈了!>
都是关系户,自己有几分本事,这些人心里是有数的。>
这姓曹的如此搞法,分明是要让他们难堪嘛?>
气不顺,要发泄。>
可他们不敢找平头哥曹文诏。>
这些年,大小曹将军的威名,他们也都是有听说的,那可是杀人如麻的主。>
这些功课,他们还是做主的。>
于是乎,底下的将士就成为他们出气的对象。>
在忻城伯赵之龙之子赵林生的带领下,几个勋贵子弟喝点酒醉打了手下的将士。>
不成想,原本在他们眼里的小事,在平头哥眼里却是大事。>
作为边将,曹文诏向来爱护手下将士,因为,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没有将士们的拥护,誓死效命,在战场上,别说打胜仗,能不能活着回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