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

以前,由于太小,大年纪可以去,我们只有放假一天。第一次真正的儿童节,老师带领我们参加乡里的大汇演。临行前,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穿刚洗好的衣裳,还特意检查了一遍我们的手和脸,是否洗过。

走了许久许久的山路,幽静而且陡峭,长满杂草。终于到了一个镇子。老师叮嘱:去了不要乱说话,也不要乱跑。我们在中心小学的门口,整理好队伍,又预演了一遍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进了场地,到处人山人海,每个学校早已划分好了区域,一行一行地排列着。

先是入场仪式,大的学校有铜鼓,号手,仪仗队,表演队。着装也很统一:清一色的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一时间,锣鼓喧天。围观的群众们个个伸长脖子,欣喜地寻找着什么。挨到最后,便是各山旮旯里的乡村小学。

我们学校,这些道具统统是没有的。走过主席台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喊:立定,向右转。对着主席台上坐着许多谢顶的老人们,举起自制的花环晃荡几下,踏着步子大声喊一遍口号。

接下来,老师对着带队的高年级大师兄使个眼色,大师兄走上前,挥舞着大旗再高喊一遍口号。此旗帜原来为村里小庙所有,上书:敬金罗大仙,保一地平安。被我们老师借用过来。

开幕式完后,到了表演才艺环节。其他学校有武术,舞蹈,歌唱。按照教委要求,我校必须出两个节目。

老师跟我们说,武术和舞蹈差不多。可惜他说完这句话,就没了下文。看来他不会,我们也不会,只有就此作罢。为了完成任务,老师突发奇想:要不我们就做广播体操吧。

谁知在那个通信匮乏的年代,各个山旮旯的老师居然心有灵犀。汇演的时候,都做广播体操。

到了唱歌环节,我校这个唯一的老师,对音乐的造诣剑走偏锋,或者直白地讲,应该叫浅薄吧。居然给我们选了一首《纤夫的爱》。

每到课外活动,他用浓重的方言教我们:“妹妹你坐船头。”

“妹妹你坐船头。”我们跟着学。

后来不知道他从何处得知,这是男女对唱的。遂决定把全校男女生总共三十四人分成两拨。

汇演时候,我们依旧踏着步子,分成两拨。老师在前面喊:“妹妹你坐船头,预备!唱!”

我们一句一句对唱着,场外围观的观众们,也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跟着和。

参加完汇演,已经到了下午,我们也该回去。老师命令我们排好队伍,不要乱跑。学校门口聚集了许多卖小吃的摊子,但凡路过的人,都会问一句:“冰棍,买吗?”。老师看了一眼,不屑的说:“不要乱买这些东西,吃了拉肚子,看我回去打断你们的腿。”

这时,走过来一位同行,看来也是某山头的乡村老师。非要拉着老师喝啤酒。两人各拿了一瓶,没有起子,用牙咬开,蹲在路边推杯就盏起来。

回到家,已经接近了黄昏。妹妹在村头等我,羡慕地看着我,想必她想问我一些关于镇子上的东西,却不知道问什么。由于她年纪太小,走不了太远的路,老师没让他们去。母亲问我咋样,我一一说给她听。母亲感叹道:川里就比咱们这山上好。

后来分了家,过完年的那个,和妹妹一起去参加乡里中心小学的汇演。有一个带着两毛钱塑料眼镜的孩子,不小心把一根冰棍掉在水泥地上,他没有理会,径直走开,一点点慢慢化着。

我和妹妹坐在旁边的吃着家里带来的烙饼。妹妹盯着看了看,又回头看着我。我明白,却什么也没有说。趁着没人注意,捡起来领着她在教学楼后面,擦了擦灰尘,递给了她。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