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新的开始(2/4)
时,鞭炮声响起孩子们排队肃立在道路两旁。
看见这一幕,孟觉晓从马背上翻身下来。对前来迎接的族长孟德高苦笑道:“为了觉晓一人,耽误了孩子们的早读,真是罪过。让孩子们都回去吧,读书要紧
一句话便让一干前来迎接的乡老们肃然起敬!把孩子们打回去,众人簇拥着孟觉晓夫妇来到葛家。一番热闹后,孟觉晓到祖坟的工地上走一趟。孟觉晓在葛家夫妇跟前留足了钱,这里干活的人每日都有两顿米饭可吃,菜虽然一般,但是能吃上白米饭。干活的乡亲们都感激不已,没有偷奸耍滑的人存在。工程进度很快,如果孟觉晓不着急走,再有半个月就
回到葛家,如今的双儿已然不是那个村姑!穿着打扮就是一个官太太。这还要多多感谢高县令的夫人,这些日子没少登门,教了双儿不少仪态方面上的事情。高夫人此举。孟觉晓当然知道出处。
回门之后,孟觉晓带着双儿到高县令家里拜访。高县令接到拜帖后。见上面写着“晚生孟觉晓。的字样,不禁笑着抚须对夫人道:“世人皆道孟六之才,老夫独取其德!”
高仁辅出门相迎,孟觉晓见面既称:“晚生拜见老父母!”
县里能出一个,状元,还是连中六元的状元,在当今皇帝重视教育的环境下,高仁辅想不升官都难。不过。现在他还是县令。而孟觉晓,即便就是留在翰林院,品级也在他之上。
高仁辅也不是迂腐的人,坦然的接受了孟觉晓的礼后,正了正帽子回礼道:“下官见过孟大人。”孟觉晓见他如此,连忙客气道:“老父母不比如此,没有您的提携,觉晓何来今日?虽然现在觉晓是状元了,但是在觉晓的心目中,你始终是值得尊敬的老父母。私下里,您还是直呼觉晓的名字吧
一番客气,高仁辅还是坚持称大人,孟觉晓只好由他去。谈了一会之后。高仁辅从案上拿起一份邸报递过来道:“大人看看这个”。
孟觉晓接过一看,张威弹劾俞明的事情有了定论,监理司调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俞明在江西老家的地不是二十万亩,而是三十万亩。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但却又是正常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俞明为什么被拿来开刀,也知道现在的很多朝廷大员的家里都在干着同样的事情。虽然官员们都知道。有了这个开头,今后会有后继者因为这个借口被拿下。但是没有人敢于在这个时候出来替俞明说话,因为你站出来了。就以为着你跟他是一丘之貉。
俞明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政治斗争倒下的!只要有政治存在,就会有无数的后继者。
邸报上皇帝对贪明的评语是“年迈昏聩。回家养老”。稍微知道一点内幕的,都能想到一件事情,俞明不过六十岁,而两朝辅茅调元。已经是六十八岁了。俞明已经老迈,茅相何去何从?
周致玄终于进入了内阁,力压雨妃的父亲姚书成成为了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那个弹劾俞明的御史张威,也从一个六品官。飞跃至吏部郎中,主管文选司,再往上爬就是侍郎了。这两个提拔不能不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看完了邸报上关心的内容。孟觉晓沉默不语。高仁辅也知道这个时候说啥都不合适,得让孟觉晓说想说的。
“周先生入内阁是早就定下的,迟早的事情。”孟觉晓只是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没有义愤填膺的去抨击俞明如何。但就是这么一句话。却是孟觉晓沉思之后的产物。孟觉晓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从政的经历,但是他看过官场上的人说话都是很讲究的。琢磨了好一会。孟觉晓才憋出这么一句来。
高仁辅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拱手笑道:“大人有周相在朝中照应,日和前程不可限量。下官今日要到京城述职,不知蒙大人有什么需要帮忙转交给周相的么?”
真实目的露出来了!高仁辅在明确的表示,他需要一块敲门砖!
“老父母真是太客气了,觉晓正好有一点本地土产托老父母送二位先生。”孟觉晓这么一说。高仁辅内心狂喜。一下搭上两条线。
其实孟觉晓已经派李仁去京城送信了,高仁辅这里,无非是顺手忙帮罢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再说孟觉晓也觉得欠高仁辅的提携之情,加之母亲不跟着走,地方上有个县令的关系好照应。
“觉晓远行在即,母亲不忍离乡,还请老父母多多照应。”高仁辅就算是要升官,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即便是孟觉晓不开这个口,高仁辅也知道该怎么做,孟觉晓开了口,就等于是不让高仁辅欠自己的人情。这个话听在高仁辅的耳朵里。心里又是一阵感慨不提。比之提供了一个搭上线的关系,状元郎的母亲照顾一下,算的了什么?恐怕不管是哪一位在此作县令,也不敢怠慢才是吧?
孟觉晓和高仁辅谈的不错,里头双儿和高夫人也谈的不错。离开时高县令一再挽留,孟觉晓以要多陪母亲为由,没有留下吃午饭。
尽管不舍得,但是离别的日子终究是来了。在世为人的孟觉晓,深深的体会到这个时代因为交通的缘故,没一次离别都是漫长的。河间府距离宣城数千里地。单程就要一个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