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新的开始(3/4)
夫妻俩带着两个红玉送的丫鬟,加上庄小六和三个侍卫组成的队伍上路了。这一次上路谁也没通知,打算城门一开悄悄的走人,送行的也只有母亲和珠儿。没曾想,城门打开的瞬间,外头却站了不少的人。
这些人都是孟家庄的族人,他们一大早就起来了,带着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在城门口等着。昨日庄小六回孟家庄与父母辞行,庄张氏在村子里随口提了一句,没想到这些庄户人家心存感激,一大早就把孩子拽看来到城门等着。
他们都不富裕,但是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感激的方式,也就是几个煮熟的鸡蛋,和一些炒好的花生。这些东西,对于这些家庭而言。都是拿来换钱买盐的。现在他们让孩子捧在手里奉上一份浓浓的感激之情。孟觉晓看在眼里,觉得这些平时寻常之极的东西,此刻弥足珍贵。
孟觉晓来的那个世界,这种美德渐渐的走向衰败!
五里长亭上,孟觉晓与双儿给母亲恭敬的磕了三个头,这才起身上马上车,朝着北面而去。
做一个奸商是需要天赋的,但是做一个成功却有不被人认为是奸商的商人。则是更需要天赋的。张光明无疑具有经商的天赋,在芜湖城又是开铺又是建厂的,很快成为了芜湖城里的名人。关键是整个芜湖城里的做买卖的人,只要惯萨二忘米明,没有不坚权大拇指叫好的六“仁义!”每一个与张光明打过交道的人,都这么说!这个评价在这个时代很高!
张光明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让别人赚钱。用孟觉晓的话来说,这就是双赢。不论打交道的人是谁,身份和地位如何,张光明一律都是互利互惠,他在芜湖城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买卖不成仁义在!”
另外张家酒坊里的工人,每顿都能吃饱。月底还有工钱。虽然不多。一般的工人只有十文。但是这也算是开了江南省的先河,一般的作坊里,都是管吃,年底给你点粗粮带回家,那就是大方的主家了。一般的作坊都只管吃住,这年月能吃饱饭就算是不错的,你还想工钱。
可是张光明就给工钱了,每个月都给。关于工钱的问题,孟觉晓曾经问过张光明是怎么想的?张光明的回答很简单,想做全国最大的买卖人。就得从收拢人心坐起。
张光明掐准了时间到城门口迎接孟觉晓的来到,一路上向他问好的人很多。如今这芜湖城里。上至县太爷,下至在酒厂里做事的工人和码头上的苦力,人人都知道张大善人的美称。
张光明一边走一边朝那些向自己问好的人点头微笑着,笑的跟一尊弥勒佛似的。
“张大善人,这是做啥去?”有胆大的人问了一句,张光明呵呵一笑,得意的说道:“我那拜弟孟六,今天要经过芜湖城往河间府去上任。”
众人顿时一声惊呼,纷纷说起好话来,张光明的虚荣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总算走到了城门口,张光明一眼就看见城门口停着一辆马车马车边上还站着一个。看上去就觉得聪明伶俐的笑丫鬟。眼睛大大的,粉团一般的,站在马车边不住的往远处张望。
小姐。来了来了!”那小丫鬟叫了一声,车厢里探出一个脑袋来。张光明一下看傻眼了。这芜湖城里,什么时候出了这么一个美人?
孟觉晓这一行人非常之醒目。每人一匹高头大马,一辆宽敞的马车。来到城外之时,张光明见那女子已经扭着杨柳细腰迎了上去,不禁暗暗叹息一声,“三弟好艳福。”
看见张光明和桑奴,孟觉晓便笑着翻身下马。缰绳丢给庄小六,上前来拱手道:“大哥,桑奴姑娘。”
桑奴自打那一日起,便花了体己钱,把自己的身子赎了出来。按照孟觉晓的意思,来到芜湖城寻个清净的小院子住下。耐心的等着孟觉晓北上的日子。
一番客气和介绍后。张光明这才晓得。孟觉晓说的新的财路,居然是专做女人的买卖,这买卖自己还真的不合适出面。
一行人到了芜湖城张光明的宅院里,桑奴捧着一个包袱出来,笑吟吟的忙桌子上一摆道:“奴家针线手艺一般,不知道做的合不合意。”
把一干人打出去,双儿也没留下,屋子里就剩下三个人,孟觉晓,这才打开包袱,里头是他设计,桑奴手工缝制的现代女性款式的内衣。看见这个,张光明也是一脸的疑问看过来道:“这是啥啊!”桑奴笑着扭头掩着嘴。
孟觉晓毫不在意的打开一件看了看,问桑奴道:“这是按照你的尺寸做的吧?”
桑奴顿时红了脸。微微的点头。孟觉晓笑道:“这有什么好害羞的。以后你要做这今生意,害羞可不行。我提出的不过是个创意,今后该怎么做好,要靠桑奴姑娘自己了。”
张光明还是没看懂,着急的轻轻捅了捅孟觉晓问:“这究竟是啥?”
孟觉晓这才笑道:“这是女人穿的新式内衣,我打算让桑奴姑娘来做这个。桑奴姑娘只管销售。组织人手和生产由大哥来负责。我打算把这个内衣的品牌定为“闺趣。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不但要做这个,还要把女人用的胭脂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