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虚伪对虚伪(4/4)

,也开始了积极的行动。

司徒崔烈,上书请辞。声称读蒋子达之《爱莲说》后,羞愧无状,痛悔前事。唯有辞官回家闭门思过。

三公请辞。大多数九卿请辞、议郎请辞、郎官请辞。今年新进的郎官全部拒绝付费当官,统统一篇《爱莲说》给扔过来。

太学生、市民共约三万人,聚于宫门外,日夜吟唱《爱莲说》。

大将军何进,虽然没有辞职,也没有上奏保护蒋通。但将府中的牡丹全部铲除,派人深挖巨池,载种莲花。以实际行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雒阳之人闻之,纷纷效仿。一时牡丹尽被铲除,莲花大盛。后人称之为牡丹劫。而蒋通,则被史书称为当之无愧的牡丹公敌。

在陈留闲居的蔡邕,为《爱莲说》谱曲,传唱天下。

议郎黄琬,加紧与蒋通的父母进行婚礼的准备。并公开表示:“有此佳婿,便是再被禁锢二十年又有何妨?”

而蒋通在廷尉狱里也收到黄薇儿的帛书:“非君不嫁,生死相随。”

一时间,皇帝和宦官集团被搞得焦头烂额。

不过他们最恐惧的日子还没有来到。因为蒋通是个不消停的主儿,他在廷尉狱里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廷尉正,左﹑右监,廷尉平等廷尉里的一众官员,把他当偶像一般供了起来。好吃好喝照顾着。人嘛,闲久了,就琢磨怎么搞点事情做,于是,又一篇传世名作被他剽窃了。

——————我是虚伪至极的分割线——————

写到这里,主角的本质出来了:腹黑。不过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不腹黑,就等着死吧。作者只是想尽量写得真实一点罢了。

(1),崔烈于中平二年(西元185年),在廷尉本职的基础上,交钱500万升为司徒。这里根据剧情需要,在崔烈买官的时间上稍作修改。

(2),汉代先民,对“义”的认同和追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举个例子:东汉末期,“党锢之祸”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士大夫。张俭因得罪宦官侯览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而孔融也因此名声大噪。

事实上,张俭逃亡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收留他、保护他而家破人亡。孔融家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先民对“义”的追求和认同。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多少理解曹操奉迎天子后为啥势力膨胀得那么快了。关羽张飞为啥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了。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这样快要破产的集体出仕了。《爱莲说》在北宋那个阳痿的时代,周敦颐将其写出后,都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传唱千年的名篇。在汉代,那个华夏族血仍未冷的时代,造成的反应应该会是怎么样的呢?作者认为就应该是那样的。

最后说一下,主角剽窃文章这事儿,《爱莲说》之后还有最后一篇。之后就没有了。一开始主角需要这些绝世佳作去扬名,积累资源。到了黄巾乱起,还是要靠刀剑来说话的。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