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改土归流(1/2)
第一卷风雨飘零>
“请皇上吩咐!”>
秦良玉不敢怠慢,恭谨的答道。>
“朕以为,石柱白杆兵为大明南征北战浴血沙场,功名赫赫。现如今又要大规模招募,为大明保家卫国,着实不易。>
故而,朕想在石柱改土归流,让当地土家族百姓回到大明的怀抱,取消土司制。>
而爱卿调任京城正式任职左都督,马爱卿不再任石柱宣慰使,改任石柱镇守总兵官兼左都督府都指挥使,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虽然是询问的口气,但眼神却很坚定。>
大明不允许有国中国,这是崇祯皇帝的目标。>
马祥麟的石柱宣慰使,是土家族的世袭武官,也就是土司。>
在石柱这一亩三分地,土司是土家族的最高领导,辖区内的官员委任钱财等等,连朝廷都不能过问。>
这和一国两制有些类似。>
而改土归流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其制度始于大明中后期,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委派流官。>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朝廷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其实说穿了,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府、厅、州、县等机构,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直接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自明,朝廷不仅可以收取税赋,还可以征用当地的人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为了日后的长治久安,再无叛乱,让土家族百姓彻底融入大明之中。>
毕竟,马祥麟和秦良玉固然是忠于大明,可他们的后人呢?>
这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情。>
想想发生在四川、贵州的奢安之乱,都已经十几年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平定,就知道土司制的缺陷了。>
“臣愿听从皇上安排!”>
秦良玉只是微一怔神,立刻俯身坚定答道。>
宣慰使和镇守总兵官官职是一样的,都是实际掌控着石柱地区,权柄并未削弱半分。>
唯一的区别便是,一个有世袭一个没世袭。>
从个人利益上来讲,当然是有世袭的好,那可以绵延子孙后代。>
可皇上分明已经下定决心,才会出声相询,拒绝是明显不智的行为。>
徒劳无功矣!>
再者,她秦良玉也是汉人,改土归流明显有利朝廷掌控石柱,也避免日后纠纷,何乐而不为呢?>
“老夫人高风亮节!”>
崇祯皇帝拍手大赞,毫不吝啬夸奖。>
秦良玉果真忠诚于朝廷,忠诚于朕!>
天下第一奇女子名不虚传。>
不是朕非要欺负老实人啊,实在是军国大事如果错过历史的机遇,后面就变得棘手了。>
历史上,因人成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好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好的时候让几步都无妨,可一旦关系恶劣,则锱铢必争,处处作对!>
现在秦良玉和朝廷关系好,不趁机收回权利,处理好民族问题,那才是傻缺了。>
不过,朕贵为天子,手头上有的是资源,也不能太过欺负老实人。>
这样会让人离心离德的。>
“秦爱卿,你秦家一门忠烈,为国效忠,朝廷并没有忘记。>
朕授予都指挥使马祥麟为平西候爵位,副总兵秦拱明为威远伯爵位,以奖励爱卿忠心体国之志。”>
高兴过后,崇祯皇帝就对秦良玉家族进行封赏。>
其实应该说是弥补比较恰当。>
因为,大明朝廷是亏欠秦家和马家的。>
秦良玉的家族,可以说是真实版的“杨家将”了。>
历史上,她的两位兄长,大哥秦邦屏和二哥秦邦翰,皆在泰昌元年浑河战役和建奴血拼中战死。>
弟弟秦民屏,官授副总兵,天启四年平定“奢安之乱”中战死。>
儿媳张凤仪,崇祯六年战死于河南侯家庄。>
侄子秦拱明,秦邦屏子,官至总兵,崇祯十三年在平定沙普之乱中战死。>
儿子马祥麟,官授宣慰使,崇祯十五年战死于襄阳。>
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而秦良玉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儿!”>
至于说其他旁系子弟,那就更加不知有多少了。>
所以说,满门忠烈这个词,并不是随便说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